承德医学院党委宣传部 |
![]() |
我校第一台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投入使用了,你知道吗 | ||||||||
| ||||||||
心脏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表现为心脏机械性活动突然停止,患者对刺激无反应(无意识),无脉搏,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通常所说的三无人员),如不能及时有效救治,常导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我国SCD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0.04%),SC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以我国14亿人口计算我国每年发生SCD大概58万,统计数据表明,医院外发生猝死救治的成功率仅为1%左右。心脏骤停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80%左右心搏骤停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而室颤是心室不同区域的心肌不能同时除极和复极,造成心肌不能协调一致地收缩和舒张,室颤时心肌耗氧量大于正常心律的心肌耗氧量,必须尽快终止,否则心肌能量耗尽,失去复跳机会。但心脏骤停患者90%发生在院外,导致专业医务人员往往无法在抢救的“黄金时间”赶到现场。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在室颤发生的最初5分钟内进行除颤,并在除颤前后进行有效的CPR,将使复苏成功率成倍提高。除颤时间每延迟1min,存活率下降7%~10%,延迟9min以上,复苏率接近零。如果能够在室颤发生3min内除颤,70%~80%的病人将恢复足够的灌注心率,3分钟至5分钟内进行 AED 除颤,可使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达到 50%至 70%(推荐2min内除颤)。传统的手动胸外除颤器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难度较大;而体外自动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使用相对方便,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可以通过电击除颤挽救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命,是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临床技能教学中心通过连续多年课堂急救教学、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和团日活动不断对在校生进行AED使用介绍,目前中心通过与安全工作处联系后,将AED由“室内保管状态”转为“室外工作状态”。本AED是医疗救护设备,也有一定的安全风险,请大家必要时取用,非必要不要触碰。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使用提示进行操作,切勿对“救命神器”造成不必要的损坏。 如果有需要学习急救相关知识的部门可以与临床技能教学中心副主任张学军教授联系。具体使用情况可以浏览中心网站 大家注意AED放置位置为:实验楼南楼1楼楼出口处。 (点击每张图片即可查看原图) 实验楼南楼一楼 AED正面 AED背面(无电极片) AED背面(有电极片) AED电极片(未打开状态) 作者:庞建会 编辑:党委宣传统战部 李小彬 总审:党委宣传统战部 王海民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